------------ 突如其来的车祸 ------------ 第一章:朝阳路有突发新闻 下午6点的时候朝阳路发生了一起四车相撞的事故。爆料电话打过来的时候我正在边吃泡面边看韩综。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卓吴看我就像看一个神经病:上一秒还在大笑下一秒就在流泪。 今晚是我值班,我暂停了视频播放,跑去值班组长吴哥办公室向他报告了这起突发事故。吴哥同意后,我又马上联系了拍摄摄像。 趁摄像检查设备的时候,我多吃了两口还没吃完的面。 “林柟,顺便把今天刚来的实习生李娅带出去吧,出去感受下突发现场的采访拍摄。” 电视台这些年的没落所有人都看得到。但即便如此,对许多学新闻、播音、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讲,这块招牌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每一年,都有非常多的实习生来台里实习,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来去去。 李娅是新闻专业在读的大四学生,今天是她来台的第一天,小姑娘看起来很兴奋,说这是她第一次出新闻现场。这股兴奋的劲,让我不由想起了七年前我刚来台里实习时候的样子。 从台里出发到事故现场开车要30分钟,加上晚上6、7点正是下班高峰,我们花了40多分钟才到达现场,此时一家纸媒和一家电视媒体已经在了。 警方封锁了现场,摄像只能从警戒线外往里拍:四辆车撞在一起,受损程度不一,其中一辆红色的保时捷最为显眼,也是受损最严重的。该车辆已经面目全非,车身多处损坏,满地玻璃碎渣,车前保险杠严重损毁,边护栏上还有非常明显的擦痕,地面上也留有轮胎紧急刹车的印迹,现场不见任何伤者。 通常来讲,这种车祸事故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警方是不会接受媒体采访的。所以,我们只能询问目睹了现场的市民。 一位看起来五十多岁的大姐已经在接受采访。大姐说,她当时正在路边等公交车,突然听到一声巨响,跟着声音望过去的时候看到了一辆红色的汽车被甩飞了往护栏上撞,紧接着后面的三辆汽车接连撞车。 大姐越说越起劲:“那个红色车的司机满头都是血,不过刚刚看到他好像还能动,应该没死,救护车刚刚已经接走那几个人了”。 给大姐做完采访,我立即拨打了吴哥的电话。 “吴哥,这个新闻今晚能先不出吗?现场的线索很有限,我只有一个目击者的证词,所有伤者都已经被救护车带走,都不在现场。” “交警那边什么时候可以出消息?” “他们宣传刚刚跟我说,应该得明早。” “那你是打算去采访肇事司机?” “对,那个目击者说看到肇事司机刚刚上了市二医的救护车,我打算去医院看看。” “好,那你先出条文字简讯放台里的官网和APP上,视频新闻最迟明天的午间新闻前要出。” 赶往市二医院的路上,我写了一条不到300字的文字稿件。题目为《朝阳路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三车追尾》,内容主要是描述了车祸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受损状况以及目击人的描述。 ------------ 第二章:车祸新闻上了热搜 赶到市二医急诊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此时急诊室异常热闹。受伤司机的叫骂声,家属的关切声。一迈进大门,这些声音就在我耳边缭绕。 从一个只受了轻伤,意识还清醒的司机嘴里,我打听到了肇事司机伤势严重,医生已经送他去做手术的线索。我给李娅布置了几个问题,让她照着采访这几位受了轻伤的司机。而我则独自去寻找那个肇事司机。 很快,在一号楼的手术室门口我见到了交警大队的民警,并向他们确认了里面正在做手术的人的身份。 急诊室到手术室这段路并不长,但却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安静得可怕。 手术室门口站着一位大约40岁左右的女士,应该是肇事司机的家属。 她身着阿玛尼大红色西装,和医院灰白的墙壁显得格格不入。 女士脚踩着细高跟来回踱步,看得出来,她内心很焦灼。我不忍心上前询问情况,想说起码等手术成功了再向她表明我要采访的意愿,不然实在残忍,于是我坐在长椅上玩起了手机。 突然,女士一个眼神望过来,她可能在疑惑我是谁,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但混乱的情况使她无暇顾及其他,很快她又转过头望向手术室的方向。 我琢磨着,这种情况,患者醒来也没办法马上接受采访。于是我发信息告诉摄像杜哥和李娅,叫他们先回去,我在这里看看情况。 走廊里没有人在说话,以至于我盯着手术室门口那个一秒一闪的电子钟都感觉它正在发出声音:一秒、二秒、一分钟、二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它仿佛在倒数着门里面躺着的人的生命。 慌神间,我听到了脚步声,抬头一看,是李娅。 “柟姐,这个车祸事故新闻上热搜了。” “一个普通的车祸事故有什么好上热搜?”我很疑惑。 李娅把她的手机递到我面前,当我看到了热搜标题时,马上就明白了原因。 “柟姐,这个热搜的题目起得可真够有噱头的,看到这种题目,谁都会想点进去看吧。” “富二代保时捷车主驾车肇事造成三车追尾”。 富二代、保时捷、车祸。呵,这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足够网民们想象出一场八点档狗血大戏了。 保时捷肇事车主瞬间成为了网民们的靶心: “应该查查是不是是李刚的孩子。” “这些富二代,净给社会添堵。” “我敢保证他很快就会没事,因为一定有人捞他出去。” 看了一眼前几条的评论,我把手机还给了李娅。 “你是想说,我们的稿件题目起得太普通了呗。” 普通一起车祸,谁会想看,但当它加上了富二代、保时捷这些修饰字眼,那它引起的社会讨论度可就不容小觑的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啦,我只是觉得......”。 “我们现在除了一份目击证人的证词之外,什么官方采访都没有,而且我们也没有见到肇事司机本人。这保时捷是他的吗?说不定是借的?就算车是他的,就能判定他他是富二代吗? “可是柟姐,网络时代,如果只有我们传统媒体中规中矩,不是很吃亏吗?” 李娅说的话让我楞了一下,我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大学专业学的新闻学原理中的第一节课就提到新闻报道要“真实和客观”。但面对一个即将走出校园的小姑娘,我突然觉得有些无奈。 想起以前有个在报社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前辈和我吐槽过,几十年前,做新闻看的是品质,是深度,现在做新闻,看的是趣味,是点击率。一篇蹲点数月做出来的深度报道,最多只能获得同行的赞许。哪怕是同行眼中有目共睹的好记者,但在这个时代,做不出没有爆款,就意味没有竞争力。 如今这一切,连还没出校园的年轻人都觉得理所当然了,这是不是很可悲呢? “李娅,肇事司机是错的,这个没什么好说,但他错,是错在肇事,他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他的错绝不是开着保时捷,或者富二代的身份,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个身份而给他定额外的罪。该他承担的,他必须承担,但不该他承担的,我们也不能强加给他不是吗?你看看底下的评论,有人关心受伤的患者吗?有人在意事故原因吗?大家只不过逮住了个出气筒使劲打而已。” 我自问,我起得了这种题目吗?我可以。黄、赌、毒,那套苹果日报惯用的标题元素并不难复制,我只是觉得,这样做对不起我的职业自尊心。 “我可以起这样的标题,但我,不想学。李娅,我希望你也不要学。” 说完我往手术室方向望了望,发现那个女士对我点了点头。 她听到了我刚才说的话?就在我疑惑的时候,手术室大门被打开,护士推着手术车往外走,医生紧随其后,红衣女士马上迎了上去,她背对着我,我看不到她的表情,但看到医生的笑容,我明白,应该是救活了。 我知道这是约采访的好时机,马上冲上前去。 “想请问一下,您是肇事司机的家属吗?” “我是她姐姐。” “哦,您贵姓?” “我姓王,王珂,我弟弟叫王恒,您稍等下,我先去办住院手续。” 等王珂忙完走出病房时,我向她递了我的名片,“王小姐,我是G卫视的记者,您弟弟醒了之后我能给他做个采访吗?” “我就猜你是记者,刚刚你说的话我都听到了。” 我露出尴尬的笑容。 “等我弟弟醒了,我会问下他的意见,他平时开车很乖的,我想应该是有原因才造成这起事故吧。麻烦您出报道的时候提一下,所有的损失我们都会赔偿,真的很抱歉,等他恢复了,我一定带着他去给所有伤者道歉。” “好的,如果您弟弟醒了,麻烦您第一时间通知我,他现在上了热搜,也就是说这起事件已经不再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了,你们要道歉的对象已经不只是急诊室那三位车主了,你们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网民的讨伐。我想很快你弟弟所有信息都会被扒出来,你们要做好挨骂的准备。接受我们的采访,当着公众的面说清楚事情的原因,诚心诚意地向受伤者道歉,我想这才是目前最好的处理方式。” 王珂苦笑,朝我点了个头,“我会和我弟弟商量,有消息马上联系您。” 辞别了王珂,我和李娅赶回台,编辑已有的素材。 ------------ 第三章:车祸背后的真相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我接到了王珂的电话。 “林记者,我弟弟醒了,你们可以过来采访了。” 我立刻回了台,带着李娅和摄像准备出发采访。 到医院已经八点半。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坐电梯去到了25层,这一层是VIP病房。 “看来富二代的报道大致是真的。”杜哥开玩笑。 的确,这层VIP病房一天的房费是普通病房一个月的费用,装修风格完全可以和星级酒店客房媲美。 而王恒住的,还是VIP中的八号病房。 病房门口还守着两个警察,向警察表明了身份,我们进入了病房。 “林记者你们来了,请坐,恒,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林记者。” 王珂看起来有点憔悴,估计是为弟弟的事忙活了一晚上,连衣服都没换。 “你们好”。 床上的王恒插着管,气息还很虚弱,不过看起来意识是清楚的。 “王恒先生您好,真不意思,您还没康复我们就来打扰您。大致情况您姐姐应该和您说了,我们想给您做个视频采访,说一下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可以吗?” “好。”王恒在姐姐的搀扶下从床上坐了起来。 “坐着拍精神点。” 调整好角度,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 “昨天晚上事故的保时捷车是你的吗?” “是”。 “目击者说是你突然急刹车,以致后面的车追尾,是这样吗?” “是,我刹车后,后面的车就撞了上来。不过有多严重我不清楚,因为那时候我意识已经不清醒了。我之所以急刹车是因为......” 交警大队的宣传小刘这时来了电话。 我向王恒表示了抱歉,暂定了采访,走出病房接起了小刘的电话。 “林记者,初步的调查结果出来了,可以认定是肇事司机全责。但是......” 挂断电话,我走进病房多看了王恒一眼。 “柟姐,原来王恒是为了......” “为了避开一个翻栏杆过马路的路人,刚交警大队和我说了。”我摇了摇头。 交警宣传刚刚告诉我,他们调取了事故视频,也勘测了现场。从视频监控看,当时有一名男子翻过隔离栏杆,横穿马路,保时捷车主紧急刹车,致使车辆失控,先与边护栏发生碰撞,又擦着边护栏往前挪,之后又发生旋转,后面的车也因此全部追尾。该路人在事故发生后,离开了现场。 “交警说,这单事故全责你是免不了的。但考虑到你这一脚急刹车是为了救人,且最终无人伤亡,他们会综合考虑,你应该不会被判刑。” “咳,没想到为了救一个人,反而伤害了更多人,不过事情发生的那瞬间,这是我唯一想到的解决方法。”王恒无奈地叹了口气。 “舆论方面不要太担心,警方公布监控视频后,应该会平息,网友很容易倒戈的。” 王珂此时站了起来,“林记者,谢谢你这么认真。” “新闻今天午间12点会出,记得收看,王恒你好好休息。” 午间新闻开播前10分钟,我的片子受审完毕。 “终于告一段落啦”,我伸了个懒腰。 “卓吴,饭堂走起!” 在饭堂排队打饭的时候我碰到了吴哥。 “这条新闻做得挺细致。” 吴哥是台里的资深记者,得到他的夸奖,我心里美滋滋的。 别人是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对于我来讲,得到前辈的肯定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 第四章:意料之外的故事走向 12点半午间新闻结束的时候,我接到了王珂的电话。 这令我有点意外。王珂很直接,刚接通电话就开门见山。 “林记者,有没有兴趣换个工作?” “换工作?” 这是在挖我跳槽?王珂是猎头? “我直接说,我是YQ的副总,我们最近在做一档选秀节目。我想邀请您加入我们的编导团队。” “做编导?可我学的是新闻专业,这七年来干的也是新闻工作。” “专业能力可以学,我看重是你的态度,不着急,你好好想想,我等你回复”。 挂掉了王珂的电话,我陷入了深思。在记者这行做了七年多,我不是没想过转行,做编导我也曾经想过,当这个机会来临的时候,我突然充满了不舍。 “真的要走吗?” 当我把辞职信递给吴哥的时候,吴哥有点惋惜。 “这一行需要像你这样有干劲,有坚持的年轻记者。” “我明年就30岁了,我想让自己有些变化,尝试一下别的工作。” 吴哥接过我的辞职信,看了一眼,空气仿佛了冷固了几秒。 “看来你是想清楚了,好,我同意,希望你以后无论干什么,都会成功。” 跑时政线的蒋达说要给我开个欢送会。我说免了,不要搞得太悲伤,大家都在一个城市,有心的话,随时可以见面,不要搞得好像要生离死别。 于是,在同事们前程似锦的祝福语中,我离开了这个从大学毕业后为止奋斗了七年的地方。迎来了我的新生活。 ------------ 王珂的背景 ------------ 第五章:转行 内心忐忑 王珂说我准备好了,随时可以来上班。 我让王珂给我2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毕竟综艺我看了很多,但论实际操作我真的是个新手。 说内心不忐忑是假的。 虽然我不是职场小白,做记者的时候也和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但毕竟是从传统媒体来到了互联网视频平台,两个平台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生怕露怯的我,辞职那天下午就到书店买了一堆书。 这些年,电子书籍越来越普遍,要什么资料网上一搜就能搜到,但我始终觉得纸质书籍给人带来的阅读享受是电子书籍无法取代的。 这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独特体验。深夜时分,泡上一壶茶,拿起一本书,哪怕只是一本言情小说,看完以后并不能给人带来任何知识上的收获,你也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这是一种享受:生活,真的不一定要去到远方,在书籍里就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对于高知分子来讲,哲学书,外国书籍原文能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的体验,而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讲,看你喜欢的书就可以。我一直觉得,读书行为的养成,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强迫自己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只会让你对读书这件事更加地恐惧。 尤其是对于我这种需要迅速了解一个行业的人来讲,带着目标去看书,带着问题去看书,是最有效率的。所以一走进书店,我就迅速锁定了影视工具书专区。 “就算不精通,但基本概念要有,人前起码要能装一装,这点是我一个新手应该要做到的。” 这种临场突击的本事,是这些年当记者磨炼出来的。那时候的我,周一还在菜市场和摊贩讨论使用塑料袋的环保问题,周二就已经在聚集了数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高档写字楼里采访金融大咖了。这当中涉及到的知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学过的,很多行内人认为非常平常的专业术语,英文术语简写,对于我一个行外人来讲,是很陌生的。虽然作为外行人,我们允许和采访对象出现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毕竟采访时候关键在被访者,很多时候记者只需要抛出问题,不需要输出观点。但尽量对等的关系能让采访对象愿意和你交流更多,而不是让他觉得他在对牛弹琴。因此,如果遇到一些不是我认知范围内的采访,在此之前我都会做足功课。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业余”,虽然我只是了解了那个行业的冰山一角。 结完账,我走出了书店大门,书店旁边的商业大楼上正播着最近一位偶像男歌手的广告,这个当红小生在最近热播的综艺上表现很好,节目收视率很高,给他带来了很高的人气。 现在的娱乐市场就是这样,只要天时地利人和,一个艺人要爆火,要出圈,就是一个晚上的事情。有的人借着这个契机加倍努力最终成为娱乐圈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而有的人就只能昙花一现,在短期内把该捞的钱捞完,以后怎么办,艺人和他的团队可能从没想过。 说到底,这要靠艺人能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以及不妥协的定力。否则所谓的“流量”、“当红炸子鸡”最终只会成为资本博弈中一颗被利用的棋子。 ------------ 第六章:速成学习 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买了份炒年糕,昨天深夜看韩剧的时候就特别想吃,不过最后忍住了没点外卖。 不得不佩服韩国人在各种综艺、电视剧中潜移默化式的饮食植入。炸鸡配啤酒、辣炒年糕、烤肉、拉面......任一一部综艺或者电视剧中都能看到这些食物的踪影。但令人啧啧称奇地是,制作团队能把这些饮食非常自然地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并且给这些食物巧妙地包装上了温馨、浪漫、有趣的外壳。这么说吧,当你吃到一样食物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自然地浮现某部戏剧或者综艺里的一个场景,这时候,食物味道本身已经不重要了,此时,制作方就算是成功了,因为他很好地将你带进了一个他们营造好的精神世界,并且给食物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含义,让食物不再只是食物。 让观众明知道你在植入却讨厌不起来,甚至有点喜欢的植入是最高级的植入。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观众并不那么反感植入本身,只不过有的植入会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而有的植入你会觉得简直是在恶心人的智商。比如说,自然的植入,是情节到了这个地方需要一个道具,这时候这个道具可以是这个商品。但令人感觉尴尬,为人诟病的植入,是为了这个商品特地去写一个情节,这个情节的出现和剧情是没有关系甚至是脱节的,这样子的植入怎能不让观众感到隔应呢? 所以,植入做得好是门艺术。 回到家吃晚饭的时候,我照旧点开了综艺节目来下饭。 呃......不对,我突然意识到,以前看综艺对我而言只是下饭菜,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以后这是我的饭碗,是主菜。 以前看综艺可以哈哈哈一乐就过去了,但现在看综艺,我必须养成一边看一边研究的好习惯: “流量级的火爆节目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会火,有什么好借鉴?” “有什么问题可以改进?”...... 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是我认为最快的进步方式,将书籍上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趋势结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了解的内容是什么,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看。 就像大学时期写论文时候时候一样:查阅书籍,寻找知识点,结合实际例子,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学习方式,能让我们在很短的复习时间中取得好成绩。 当然了,既然现在我是YQ的员工,那理所应当需要去多了解YQ家做的综艺节目。 ------------ 第七章:王珂的背景 就在我若有所思的时候,王珂打来的电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王珂如今是我的新上司,对于这个新上司,我做了一些功课。 其实这些功课也不难做,网上一搜就有不少关于她的新闻,这些新闻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王珂:“美女老板”。 王珂长得确实很美,今年四十岁的她,不只有脸蛋的美丽,她身上还有一份岁月沉淀的韵味。 王珂毕业于国外名牌高校,听说年轻时候的她吸引了京城不少名公子的狂热追求,当然,追求的动力不只来自于王珂漂亮的脸蛋,更多还来自于她的父亲王明昌。 王明昌是电器制造企业——智作的创始人,是国内知名的实业家。有句话说,每个中国人的家里都至少有一件“智作”生产的电器,大到空调、电视、电脑、洗衣机,小到电话、电饭煲、电风扇......这么说有点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王明昌的电器帝国做得有多大。 四年前,王明昌退居二线,并引入了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 不过退居后的王明昌并没能如愿以偿地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最近智作的新闻铺天盖地。 电视、报纸、新媒体公众号到处都是智作的新闻:王明昌和旧搭档争权。 原来,以前创业时期的老搭档联合了一家外资企业,入主智作的第一股东,极大地削弱了智作本身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这逼得王明昌必须重出江湖,为股权的事四处奔走。 王明昌的儿子王恒就是在这个节骨眼被父亲叫回国帮忙的。 王家的教育是自由开放。哪怕家里有这么大的产业,王明昌也没有强迫王珂和王恒两个孩子在他的公司工作,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准备退休时,请了职业经理人来接管公司的原因。 王恒在国外高校法律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国外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后来和王恒熟识了之后,王恒告诉我说,在国外读书的那几年,除了学费,他没有再问家里要过一分钱,周围的同学更不知道,原来和他们一起在餐厅打工的中国留学生王恒家境有多优渥。 大姐王珂同样也很独立,虽然从小就是天之娇女,但认识她的人都说,她的血液里流淌着爸爸王明昌这一代改革开放初期实业家敢拼敢闯的劲头。 毕业后的王珂没有走爸爸的道路。早年间她在电视台一路红灯快速晋升,成为开台最年轻的高层。后来在朋友的邀请下,加入了YQ视频平台,成为YQ的副总裁。因为她的加入,YQ积累下了大量的用户,早几年做得风生水起,风光无二。 原始用户数量巨大,本是值得开心的事,但就在这时,王珂遇到了瓶颈:累积了这么高的流量要如何变现?如何盈利?不盈利,YQ接下来就没办法继续扩张。左思右想,视频网站除了贴片广告,没有天然的变现方法。 迫于来自董事局盈利的压力,王珂地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她将用户流量贩卖给了几家巨头互联网公司。从那时起,各种页游、软件类广告开始以捆绑的方式出现在YQ用户的电脑上,一时,用户投诉量大幅增加,YQ的使用满意度迅速下滑,流失了大量的用户。 此前,国家的版权管理主要是针对音像制品,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正式出台了相关条例来限制互联网平台。 混战中崛起的视频平台DE则瞄准了时机,适时出手,来势汹汹。DE的靠山是一家互联网巨头,资金充足。早期他们提出了无捆版,绿色上网的理念,完全免费地让用户使用它们的视频平台,这种营销方式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但在那个特殊时期成功让DE挤进了市场,并一步步发展成为行业龙头。 反观YQ则陷入了被动,元气大伤,市场份额从原来6成降低到1.8,在这场视频平台生存大战中苟延残喘着。要不是YQ背后的投资人实力雄厚,想必也早就像其它小的视频平台一样被合并,或者直接关门了。 这件事,使得王珂在公司的地位一落千丈。董事局的老人们本就不满意这个年轻的女人平时说一不二,不讲情面的作风,这下王珂更是被抓到了把柄,老人们联合起来要把她踢出局。 ------------ 第八章:卷土重来 要不是背后大老板的力保,王珂可能已经离开YQ了。 不过,董事局的老人们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女人生命力有多顽强。差点被赶出YQ的王珂,非但不夹起尾巴低调做人,竟然在公司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提议要高价买进几十部海外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版权,并且要求在短期内对用户免费开放,这个决议差点气疯了董事局的老人。 当时的网络平台没有严格的监管体制。各大视频网站为了能在少花钱的情况下拉拢更多的用户,于是开始播放各种盗版的热门剧集和综艺,一时之间市面上盗版现象泛滥成灾。所以,如果YQ和别人播的内容一样,并且免费播发,那要如何实现盈利? 换个角度说,如果YQ买的戏和别人不一样,那风险更大了,因为怎么能保证高价买来版权的戏能热播? 这是件很考验购买者眼光的事。 董事们甚至还质疑王珂,是不是因为想要将功补过所以才这么急着要推进这个项目,是冲动行为。 眼看着董事局不通过这个提议,王珂急坏了,无奈之下,她只能在董事局立下军令状:买完版权后如果没办法使得用户数量达到某个数字,她就主动离开YQ。 事实证明,王珂的决断是正确的。在电视台做内容出身的她眼光很独道:有些戏才刚立项,她就马上飞去和对方团队签订买独家版权的合同。火眼金睛的她,买回来的戏都叫座又叫好,最终顺利达到了目标用户数量。 与此同时,在后来发生的版权大战中,YQ非但没有被殃及,甚至在别家平台被用户看笑话的时候,YQ因为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挽回了一大波用户,美誉连连。 不过,王珂很快发现,靠大量买入版权也不是长久之计,在版权监管愈发收紧的状况下,影视剧的版权价格水涨船高,出现了溢价的情况。 有资本支持的公司开始和小公司打起了版权价格战,拼命地烧钱,就看谁能笑到最后。但是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分销、广告等收入并不能覆盖版权成本,再加上其它的运营费用,所有视频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此时的视频网站汹涌澎湃的竞争之下,带来的是媒体竞争格局、内容制播行业暗流汹涌的变革。 就在这个时候,王珂开始将目光锁定在了自制剧市场:既然买版权很贵,那我为什么不自己拍。也就是这样,王珂开始在自制电视剧市场耕耘。 这一次,幸运之神再一次光顾了王珂。早起步,高投入,YQ在自制剧市场上所向披靡,这几年市面上最热门的自制剧中有一半YQ的身影。 因为YQ开创先河,自制剧市场这几年也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繁荣。 ------------ 王珂选我的目的 ------------ 第九章:国内的自制综艺潮 但这并不能使王珂满足,在自制剧市场取得小胜之后,王珂开始将目光放在了自制综艺上。这说起来,综艺流行其实跟“时尚是一个轮回”是同个道理。 早从2005年起,国内市场开始流行选秀节目;后来韩国的《running man》、《极限挑战》等竞技综艺火了之后,国内刮起了很大一阵的快综艺潮;紧接着,韩国的《三时三餐》等治愈综艺火了之后,国内又一窝蜂做起了慢综艺;再后来,《我独自生活》等节目红了以后,国内又跟风做起了观察类真人秀;前几年韩国版本的《produce101》火了后,国内又重新做起了选秀节目,你说这是不是一个轮回? 王珂显然也不想放过分这块大蛋糕的机会。从去年开始,她买进了几个韩国综艺的版权,不过很可惜,口碑一般:照搬了韩国人做综艺的那一套,但水土不服。 虽然王珂连同原制作团队也一起请了过来,但韩国人哪有我们自己人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样的梗如果不能本土化,那就难免让观众产生生搬硬套的尴尬感。再加上综艺节目中,国内艺人的表现差强人意:一个七十分的梗,表现好的艺人能把它捧到一百分,而有的艺人则能把它活生生变成不及格。种种原因下,YQ出品的几个综艺都没能在市场砸出多大的声响,甚至还被网友取了个傻土豪的戏谑外号。 “林柟,我们YQ这几年做的几档自制综艺你看过没有?”此时王珂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我看了一眼平板上正暂停的综艺,这是YQ最近做的一个真人秀节目,请了很多大咖,隔三差五就能在热搜上看到有关他们的新闻。不过观众大都不是讨论节目本身,毕竟几位MC之间撕逼的故事远比节目本身好看得多,整季节目播下来,几位MC“知名度”倒是提高了不少,但节目本身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水花并不大。 隔着屏幕我都可以想象到节目组为他人作嫁衣,有苦说不出的无奈。 “嗯,看了一些,现在也正好在看。” “去年我们做了一档练习生选秀节目,就是那档《少年,加油》。这档节目是从海外买的版权,在海外这节目挺火的,去年我们试了一下水,不过反响不算很好。我这人吧,不信命。你看,我们的平台足够大,也投了那么多钱进去,再者说我们也有人才,但为什么这事就是做不成呢?今年我想再试一次,新一季节目我们会换一个名字,叫《芳年华月》,过几天就会正式对外公布,并向社会和各大娱乐公司招募参赛的练习生。之前呢,我们的自制综艺制作都是请的韩国团队,不过这次我们不想请韩国团队了,我想让我们自己的团队来做这个节目。” “所以,您让我来YQ,是想让我当这个综艺的编导?” “没错,并且我想让你当这个组的组长。”